毒蛇活跃期科学应对指南发表时间:2025-06-04 17:26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发生25~28万例毒蛇咬伤,每年4~10月多发,7~9月是蛇咬伤高峰期。无论是徒步登山、野外露营,还是田间劳作,掌握科学急救知识已成为夏日户外活动的“生存必修课”。 毒蛇识别与风险评估要点目击记录:迅速记录蛇的外形特征(头尾形状、体表花纹、颜色渐变等),重点捕捉三角形头部、垂直瞳孔等毒蛇典型特征,有条件时可拍照以备辨识。切勿企图捕杀致伤蛇,避免二次受伤。 地域风险提示:记录事发地经纬度,不同蛇类分布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如云南、广东、海南、贵州、福建省以竹叶青咬伤较多,海南、湖北、江西以蝮蛇咬伤为主,四川和重庆以洛铁头咬伤为主,广西以眼镜蛇咬伤为主)。 现场急救核心原则与操作规范在不能确定是否为毒蛇的情况下一律按毒蛇咬伤先行处理。1.脱离 立即远离发生咬伤的区域,遇有蛇咬住不放时,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脱离,水中被蛇咬伤者,立即将受伤者移送到岸边或船上,以免毒性发作致淹溺。 2.镇定 蛇伤后的紧张、恐慌等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毒素吸收。尽量保持冷静,平复情绪,因为部分是“干咬”(即毒蛇咬合时没有释放毒素,不产生中毒症状和体征,或仅有轻微伤口表现),且中毒症状需要一定时间才发生,及时救治是可痊愈的。 3.呼救 尽快送去医院是蛇咬伤后最有效的急救措施,应及时呼叫“120”或当地制定急救电话,快速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或有蛇伤救治能力的医院,切记等到中毒症状发作再送医。 4.解压 摘掉受伤肢体饰物,如戒指、手镯、手表、脚链,脱去紧身衣袖或裤子等,以免加重局部伤害,伤口可用清水简单冲洗。 5.制动 活动有促进毒素吸收的风险,被毒蛇咬伤后应尽量全身性制动,尤其受伤肢体制动,可用夹板或就地取材固定伤肢以保持制动;伤者保持坐位或斜靠位,受伤部位或肢体处于相对低位(保持在心脏水平以下),以利减少回心血量,减缓毒素吸收或扩散。 6.包扎 对蛇咬伤患者无绝对安全有效的包扎方法,神经毒类蛇咬伤和部分血液毒类蛇咬伤可加压包扎缓解毒素吸收。 7.复苏 保持气道通畅。如患者恶心、有发生呕吐风险者,应将伤者置于侧卧位;如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心肺复苏。 急救禁忌与常见错误操作警示 ✘ 裸手捡拾或触碰看似死亡的毒蛇✘ 等待症状发作以确定是否中毒 ✘ 用止血带结扎 ✘ 用刀去切割伤口(牙痕) ✘ 企图用嘴吸出毒素 ✘ 用冰敷或将伤口浸入冰水中 ✘ 饮酒止痛或喝咖啡饮料 ✘ 用烧灼等方法处理伤口 预防机制构建与实施要点时常清洁环境,注意清理社区或房前屋后的枯叶杂草等,万一遭遇到蛇应避而远之,绕道前行,不要激惹它。 涉及草丛、树丛或已知的蛇栖息地行走或工作时,需要穿长裤和靴子。 搬动或清理乱木堆、枯枝枯叶或瓦砾等,应注意蛇潜藏。 浅滩、沼泽、岸边、草丛中要注意蛇出没。 野外露营时,注意避免在洞穴中或树荫下,选择开阔、干燥、无树枝或杂草的地方,帐篷应严密封闭,避免夜间蛇类钻入等。 科学认知筑牢生命安全防线面对毒蛇威胁,冷静判断与规范处置比任何“偏方”都更有效。记住:大多数致死案例源于错误自救,而正确急救能让生存率大幅提升。这个夏天,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全国蛇咬伤流行病学研究白皮书》 2.《中国蛇伤救治指南》 犍为县人民医院 周 聂 2025年6月4日 |